塔尔寺酥油花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塔尔寺酥油花灯会,这成为塔尔寺的定制,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据有关专家考证,明万历年间,塔尔寺就有了成规模的酥油花灯会,到清代逐步走向鼎盛时期,成为远近闻名的盛会。著名的乡土诗人基生兰曾作《多丽·塔尔寺酥油灯》一词写道:“月当空,耳边萧鼓丁东。彩棚间安排灯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灿烂,有人物,阁楼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妙夺天工。夜深后,灯残人少,油腻渐消融。这正是昙花一现,乐事将终。”十分生动地描述了酥油花灯的艺术境界。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宗喀”是青海历史上藏语古地名,其地理范围从小积石山之主峰宗喀杰日以西,青海湖以东,宗曲(湟水)以南的山川、河流、峡谷统称为宗喀,意为宗曲(湟水)沿岸地带。被誉为“第二蓝毗尼园”的塔尔寺,就坐落在宗喀莲花山间。被藏传佛教尊称为 “第二佛陀”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在这块土地上。随着大师的成名,宗喀莲花山便成为著名佛教圣地和格鲁派的发祥地,塔尔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佛教名刹。塔尔寺地处青海省东部湟中县境内,距省会西宁2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国内外十分著名的旅游景点。


关于酥油花的故事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相传释迦摩尼生前曾做一梦,梦见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只见鲜花飞舞,万紫千红,一派奇妙景象。然而一觉醒来,方知是梦中的昙花一现。佛将此事说与众僧,众僧设法显佛梦,以后每至此日,各大寺院都要供献花灯,再现佛梦景象,成为定制,相传至今。另一种说法是:文成公主带去的一尊佛像一直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给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佛前供奉了一束“酥油花”。酥油花由此而产生了。

酥油花是用牛奶中分离出的黄油经过加工后用来塑造花卉、人物、鸟兽、建筑、山水等形象的艺术形式,属雕塑艺术。酥油花在藏区许多寺院都有展示,然而塔尔寺酥油花不论塑造技艺、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展示规模等方面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

酥油花,听起来似乎只是用酥油制作的花卉,实际并非如此。塔尔寺酥油花历史悠久,从明代中期就诞生了,而且题材十分广泛,从最初的单纯塑造花卉,发展到表现人物、动物、建筑、山水等各个方面;从最初独幅作品的展示,发展到复杂综合的大场景画面;从大量反映宗教故事,到反映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现实生活等内容;从纯宗教活动,成为今日的艺术展演活动。但是,人们约定俗成,仍然把它叫做酥油花。酥油花展览规模之大、艺术之精湛、题材之广泛,可以称得上是藏族文化风情画。

制作酥油花有专门的机构,叫“酥油花院”。“酥油花院”又分“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院。两个花院分别制作酥油花,在制作过程中两院相互保密信息,从题材、技艺方面想超过对方,形成竞争机制。

酥油花是寺院上艺僧们集体创作的作品,通过统一指挥,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需经过备料、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等一系列复杂的制作程序才能完成,技术含量较高,展示效果俱佳,他不仅是一项单纯的宗教活动,而且是一项广泛的文化活动,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塔尔寺展出酥油花,有海内外游客信众十多万人参观,盛况空前。

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被列为青海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 / 图:冶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