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窗

两会之声——我的中国梦 展望“十三五”

编者按

告别“十二五”,开始新征程。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将围绕“十三五”规划制定建言献策。为反映各地文化工作者对未来5年的文化期盼,《中国文化报》特别在两会期间推出“我们的中国梦·展望‘十三五’”专栏,其中也邀请青海省(区、市)文化厅(局)长、基层文化工作者、读者代表,畅谈对“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期许、愿望或今后的打算。



申红兴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


按照青海省政府发布的“十三五”规划,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将深入推进文化新闻出版惠民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抓好优秀作品创作生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到2020年,建成覆盖省、市州、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省博物馆,填平补齐市州级“三馆”及县级“两馆”,建设市州、县级剧场,完成一县一影院目标。统筹建设集文化、科技、教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和运营能力,逐步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实施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省州县数字文化馆、县级数字图书馆和基层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好文化进村入户、流动文化服务车、农村小舞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户户送”等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满足农村牧区群众文化需求。“十三五”期间,将更加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闫国良  青海省互助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

 “十三五”时期,作为土族主要聚居区的青海省互助县的文化事业发展将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特色引领、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五项基本原则,继续打造“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文化品牌,建立起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文化市场管理六大体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努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和乡镇村级15分钟文化活动圈。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力争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文化产业“强引领、调结构、创品牌”的综合功能,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推动互助县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建立土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樊国芳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护师

这几年,青海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群众有目共睹。以省城西宁为例,文化味越来越浓。身边的广场上有个百姓大舞台,白天和晚上都有演出,吃完饭散散步、看看各种演出,也是生活中的大乐趣。小时候想听曲艺,得自己去请艺人、曲艺队,请不着时只能买磁带来听。现在条件太好了,不忙的时候到公园里转转,树林中、小路旁都有曲艺队,可以观看也可以参与其中,乐器、设备都是文化部门免费发放。再以逢年过节上演的社火表演为例,社火表演啥时候开始,今年都有啥内容,比往年怎么样,啥节目最精彩,啥地方的最有看头,这些都是过年时街头巷尾必不可少的讨论话题。希望更多文化好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


李玉寿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科技文化体育局局长

西宁市湟中县人口46万,是青海省第一人口大县,是青铜器时期河湟地区卡约文化的发祥地,国家5A级景区塔尔寺坐落在县城。湟中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青海省“文化大县”。

“十三五”期间,湟中县将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市场导向、政府规划、部门联动、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等培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实现文化与旅游的高度;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达标率100﹪;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得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有钱办事,完善设施网络,确保有房办事,强化人员配备,确保有人办事。(蔡文斌采访整理    摘录自《中国文化报》)